特里尔是我们莱茵河邮轮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在德国探访的最后一个城市。乘着午后的明媚阳光,导游带我们凭吊马克思故居,游览尼格拉城门(俗称“黑门”)、特里尔大教堂、圣母教堂、君士坦丁大殿,漫步皇家花园,观赏特里尔风光。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不仅瞻仰了马克思故居,还看到了不一样的马克思,更了解到了特里尔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
特里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里是伟大革命家和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故乡。来到特里尔才知道,实际上这里有两处马克思故居,一是布吕肯街10号,是马克思的出生地;二是离“黑门”800米的西蒙街8号。我们先来到马克思铜像前瞻仰凭吊,雕像是中国政府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捐赠的,由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设计,高5.5米,重约2.3吨。然后我们又到马克思的出生地和他就读过的威廉中学参观游览。
笔者在马克思铜像前
马克思出生地现已辟为马克思博物馆,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三层灰白色小楼,外墙是淡黄色,门楣窗沿为棕色,窗扉是乳白色,已有近300年历史。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律师,所以楼上住人,楼下是律师事务所。他们搬进这里不久,马克思就出生了。据说因为附近环境嘈杂,在马克思一岁半的时候,他们家就搬到了西蒙街8号。马克思在西蒙街8号的故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与燕妮那段青梅竹马的感情也发生于此;直到17岁到波恩上大学时,马克思才离开这里。现在只是在二楼外墙上挂着一块“马克思故居”的小牌子,一楼是个杂货店,而且是非常廉价的那种。导游说他戴的墨镜就是刚从这里花5欧元买的。我本来也想买点什么留着纪念,但看来看去也没有寻摸到中意的,只好放弃。
展开剩余66%马克思博物馆需要另外购票,每人3.5欧元,费用自理。我们趁着自由活动时间进去参观。展览的主题是“从特里尔到世界: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影响至今”,有德、英、中三种文字介绍。一楼房间里的大屏幕,有马克思的生平事迹介绍,按照特里尔、波恩、柏林、科隆、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的先后顺序,讲述马克思及其家人的故事。
二楼在循环播放一部电视短片,介绍马克思故居的建筑历史。这幢建筑建于1727年。1818年,马克思的父亲租用了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这里。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把这处房屋从私人手中买来加以修缮。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上台,故居被没收,文物被洗劫一空。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又将其收回。直到1947年5月5日,马克思故居被辟为纪念馆而重新开放。1968年,故居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接管。
7号展厅中间有一把纯白色的扶手椅,来自马克思在伦敦的私宅,相传1883年他就是在这把椅子上与世长辞的。三楼主要展示了193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过程。后院是一个小花园,有马克思的半身铜像。
中国人对马克思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与敬意,据了解每年有超过10万中国游客前来瞻仰。德国媒体调侃中国人说:“不到特里尔,不算到过德国。”走在特里尔街头,常有德国人向你招手或用生硬的中文说“你好”。
特里尔之行,也让我了解到不一样的马克思。马克思在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我当年上学的第一课,就是《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在马克思的故乡,一些人对他的评价似乎并不如在中国高,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也不如康德、黑格尔、尼采、莱布尼茨等。甚至有德国学者认为,正是马克思主义引发的德国工人运动造成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结束冷战,柏林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像头部多次被人扔到河里。马克思曾学习过的匈牙利皇家大学(现为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1920年就建有马克思雕像,2014年被移除。2018年我国政府给特里尔捐赠马克思雕像也是一波三折。因为布吕肯街没有那么大的地方,雕像只能放在西蒙街故居附近的西蒙史蒂夫特广场。广场原本是为纪念拜占庭帝国“隐士”、圣徒西蒙建造的,有人认为马克思雕像属于社会主义现实艺术,与西蒙广场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协调。特里尔政府不得不提交市议会表决,最终以42票赞成、7票反对、4票弃权的结果通过。
特里尔开埠于公元前1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堪称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早在公元前3000年,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后来逐渐发展为早期基督教中心之一。特里尔还一度成为罗马帝国西部恺撒(副皇帝)的驻节地,有“第二罗马”之称。所以这座仅11多万人口的小城有着丰富的古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几座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黑门”是古罗马城的北城门,建于公元2世纪,也是特里尔的标志性建筑。随着岁月的侵蚀,那些精美的石刻已经变成黑色,不禁让我联想到前几年参观过的柬埔寨吴哥窟。大教堂建于公元4世纪,是德国境内最古老的主教座堂。君士坦丁大殿建于公元310年前后,是古罗马时期君士坦丁大帝加冕的地方,后被改建为基督教堂。旁边的红色建筑是建于约17世纪的选帝侯宫,旁边有一个巨大的花园。至于公元2世纪建造的古罗马圆形剧场、代表着罗马时代建桥技术最高水平的罗马桥和建于公元4世纪的凯撒浴场,我们就来不及参观了。
(选自《“列国纪行”系列丛书·生命的清水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5年版,第3页至第7页,作者顾之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图书详情
发布于:北京市众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