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以其高度的异质性(类型多样、分期复杂)和治疗的艰巨性,始终是医学界探索的核心课题。面对癌前预防、癌中治疗、癌后康复等不同阶段,是否存在一个普适性强、贯穿全程的抗癌理念?
在6月13日,由郑州市卫健委主办、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承办的“袁氏三联平衡学术流派交流会”上,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院长,作为主讲嘉宾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给出了令人瞩目的答案 —— 适用于抗癌全周期的 “抗癌 5 句口诀”,这一理念一经提出,便赢得在场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这“五句口诀”体现了袁希福院长43年临床经验中——“治未病”、“整体观”和“平衡调节”的中医肿瘤防治精髓:
展开剩余82%一、未病防“变”
“未病防‘变’” 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这一理念与中医“治未病” 思想一脉相承。袁希福院长认为,通过注重养生,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可以显著降低患癌风险。
在讲座中,袁希福院长与全国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郑玉玲教授,共同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并结合临床观察指出,长期处于“气滞血瘀”、“脾虚湿盛”或“肝肾阴虚”等失衡状态的人群,其癌变风险显著增高。
预防是贯穿抗癌体系的第一道防线。例如,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患者(癌前病变),不仅要关注胃部症状,更注重运用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中药进行整体调理,纠正体质偏颇,力求逆转或阻断其向胃癌发展的进程。
二、已“变”防“散”
一旦确诊为早期癌症(“变”),治疗的核心目标在于全力控制肿瘤生长,严防其扩散转移(“散”)。此时需采取积极、精准的干预措施。癌细胞具有极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一旦发生扩散,治疗难度将大幅增加。
袁希福院长发现:病人在手术后,常认为已经康复,医生也常告诉患者定期来复查即可——然而坐等复查后,突然复发。此时再想治疗,已经丧失了巩固治疗的有利时机,并把其总结为“坐等复查失良机”的抗癌误区。想要预防肿瘤的复发和扩散,就不能“只复查,不治疗”。
例如,宁春剑2017年肝癌术后身体差,女儿是郑州大学第一附院放疗科硕士研究生,担忧复发和扩散,在袁希福院长“三联平衡”抗癌理论指导下,情况渐好,复查指标正常,身体无不适。此后坚持巩固用药,7年间多次复查均无异常。
三、已“散”防“乱”
当癌症进入中晚期,出现扩散转移(“散”)时,治疗目标转为控制转移灶发展,防止病情全面失控、多脏器功能衰竭(“乱”)。此时需着眼于控制肿瘤、缓解症状、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和内环境相对稳定。
袁希福院长强调,此阶段“带瘤生存”——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是现实目标。
例如,2024 年,60 岁的吴某某确诊胃低分化腺癌伴腹膜转移,化疗一次后眼睛突,耳朵流血,消瘦,手软到一杯水都端不住。医生告知只剩半年时间。在袁希福院长“三联平衡”抗癌理论指导下服药,半年后,CA199 指标从 9645 降至 300 多;如今不仅能日行万步,还食欲大增,肿瘤从 8cm 缩至 0.7cm ,指标降至 56,在家人支持与医生帮助下,重燃希望。
四、三联平衡
“三联平衡”是“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精髓和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袁希福在继承《黄帝内经》思想理论“扶正祛邪”的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多数病人从“正气虚”到“邪气盛”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都出现一个“气血经络淤滞不通”,“脏腑气机失调”等“淤阻”状态,患者常常呈现“气虚、淤阻、邪毒”三种病机交织一起,相互影响,导致脏腑机能平衡失调的状态。用三个字简单概况即“虚、瘀、毒”
针对三大基本病机,把“扶正”、“通瘀”、“攻毒”三大思路同时并重,会更有利于患者机体趋于恢复“平衡”状态。这种以“平衡”为目标,把《内经》中“扶正祛邪”二联原则,发展为“扶正、通瘀、攻毒”三联原则的思想理念,概括归纳为“三联平衡疗法”。
追求“气血阴阳平衡”是“袁氏中医流派”治疗的最高目标。
五、贯彻始终
强调“未病防变、已变防散、已散防乱”的防治理念以及“三联平衡”的治疗法则,必须贯穿于癌症预防、治疗、康复的每一个阶段,形成连续、动态、个性化的全程管理模式。
袁希福院长在总结中特别指出,癌症防治绝非一蹴而就。未病调平衡,重视养生,预防癌变;已病调平衡,控制进展与扩散;病重调平衡,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因此,“三联平衡”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并非仅适应于晚期。
袁希福院长提出的这“抗癌5句口诀”,言简意赅却内涵深邃,高度概括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以“平衡”为核心、以“全程管理”为特色、以“人”为本的抗癌智慧。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框架,也为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抗癌过程、配合治疗指明了方向,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赢得了广泛共鸣。
发布于:河南省众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