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先点击一下“关注”,这样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一种别样的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与厚爱。
你见过棺椁旁边出现彩虹的奇景吗?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仅没见过,甚至连听说都未曾听闻。但2011年,安徽六安一处战国双墓出土时,正有人幸运目睹了这罕见的现象。
棺椁外竟然浮现彩虹,这难道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其实未必如此。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战国古墓中确实发生了许多诡异离奇的事。例如,棺椁本体保持完整无损,但墓主人头颅却神秘消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段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墓葬数量繁多。尤其是在一些历史名城,如西安、洛阳,随便一挖地面,很可能便发现古墓遗址。
展开剩余91%当然,其他城市的墓葬同样不少。谁也说不准哪天在某处大规模施工时,偶然会挖出一座宝贵的古墓。2011年4月,安徽六安市一家建筑公司在经开区白鹭洲施工时,正是遇上了这样的意外。
那天,建筑公司正忙着基建工程,计划建设大型游乐场。工人们一边挖土一边施工,突然觉得土质异常坚硬,挖掘进度受阻,且挖出的泥土颜色怪异,令人心生疑窦。
难道真挖到了古墓?大家心中忐忑不安。毕竟六安附近历来出土不少古墓,这次再添一座也算是意料之中。
于是,施工方立即联系了六安市文物管理局,报告工地可能发现古墓,请求专业人员前来勘查。
不久,一队考古专家赶到现场。为确定这是否为墓葬,他们首先对土壤进行了细致分析。毕竟土壤的结构和颜色,是辨别古墓存在的重要线索。
随后,专家们在两片区域发现了所谓的“五花土”。不少人好奇,土质怎么会有“五花”之说?其实,这“五花土”是指墓葬回填土中因多次掺杂、日晒风化而呈现的多种颜色斑驳的土壤。
墓葬修建时,挖出的土经过日晒风干,再与其他土混合回填,形成了颜色斑驳的“五花土”。因此,只要发现“五花土”,往往意味着附近埋藏有墓葬。
专家确认了“五花土”的边界,这也基本确定了墓葬的范围。进一步发掘后发现,这是一对南北并排的古墓。
北侧墓葬长约7米,宽约5米,专家命名为M566。南侧墓葬更大,长约9米,宽约6米,编号为M585。两墓相距不到10米,规模宏大,罕见于考古史上。
众人不禁好奇,这两座墓葬属于哪个时代?墓主人身份如何?是否是一对夫妻?
带着这些疑问,考古工作正式展开。
不过,墓区周围积水颇多,考古人员不得不一边排水,一边缓慢挖掘,防止墓室坍塌,确保安全。
在清理墓顶封土时,专家意外发现了两个盗洞,一个古代所为,一个为近代盗掘遗迹。这让现场气氛顿时紧张,担忧墓葬是否被严重盗掘。
所幸随着挖掘深入,发现盗洞均未贯穿墓室,最大盗洞距墓室仅一米多,盗墓者似乎半途放弃,未能破坏核心遗骸。
他们为何停止盗掘?或许因地势积水严重,盗洞开挖困难;或许因墓穴埋得较深,难以深入。无论原因如何,这两座墓葬总体保存完好。
考古专家采取先小后大的策略,优先发掘规模较小的M566墓葬。揭开棺椁盖板后,四周的外藏椁中陪葬品随之显露。
所谓外藏椁,即棺椁外围的木制小箱,专门用于安放陪葬品。因地势湿润,外藏椁内积水较多,考古人员使用海绵细心吸干水分,才逐渐显现大量珍贵陪葬物件。
这些陪葬品包括漆器、陶器和铜器等,虽然经济价值暂且不论,但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专家推断墓葬年代。
根据出土陪葬品的特征,专家初步判断,这两座墓葬均属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墓葬。
由于现场人数较多且不利于精细操作,专家决定将M566棺椁整体搬运至皖西博物馆,再进行详细发掘研究。
M566顺利运回博物馆,但因M585墓葬体积过大、重量过重,普通起重机无法吊起,专家只能暂时搁置。
打开M566棺椁时,内含的棺液哗啦啦地流出,显示即便是一椁三重棺结构,也难以避免千年积水的腐蚀。
但这种复杂的棺椁结构,也从侧面印证墓主人身份非凡,至少属于大夫级别的社会精英。
经过清理,一具保存较完整的黑褐色遗骸浮现出来,周围散落众多陪葬品。经进一步鉴定,墓主为一名女性,死亡时年龄约35岁。
令人疑惑的是,这位贵族女性遗骸为何呈黑色?是否中毒致死?新的疑问再次浮现。
与此同时,南侧较大的M585墓葬发掘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掀开棺盖,随葬品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陶器、铜器外,还出土了大量兵器,质量极其精良。
其中铜戈锈迹甚少,锋利异常;青铜剑被安放在精美的木质漆盒中,不仅剑身完整,木匣上的花纹依然清晰。
更引人注目的是剑柄缠绕着麻绳,并镶嵌有绿宝石,这显示其主人的非凡身份。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件漆皮甲,内层牛皮已腐蚀,但表层漆膜保存良好。
这些随葬品让专家推测,M585墓主极可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高级将领。
为顺利将M585棺椁运送至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拆除外部椁板,毕竟这些完整的木构件本身也是珍贵文物。
随后更换了25吨起吊机,才成功吊运重达两千斤以上的巨大椁板。
令人称奇的是,如此巨大的木制椁板,古人究竟是如何采伐、运输并精细制作成型,至今仍是谜团。
打开黑色内棺,发现同样是一椁三重棺,但与M566不同的是,内层棺材为罕见的弧顶悬底结构,显示出更高规格。
大家对墓葬主人寄予更大期待,然而揭开棺木时,现场众人震惊——这具遗骸不仅骨骼散乱,更是缺失头颅。
难道这是一位无头将军?这一发现令人震撼。
那么,何种原因导致遗骸失去头颅?被君主斩首?但遭斩首者怎可能享有一椁三重棺的厚葬待遇?专家经过研究,否定了这一猜测。
墓主遗骸上发现多处砍痕,且伤口无愈合痕迹。结合其武将身份,一个合理推测浮出水面。
墓主很可能是在战场拼杀中受伤,随后被敌军砍去头颅,以立战功。在古代战争中,割首数目往往作为军功的衡量标准。
此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墓主家属才无法取回头颅。否则,以古代对先人遗体的重视程度,绝不会容许不完整的下葬。
这位将军战死沙场,年龄介于35至39岁之间,几乎与M566墓主年龄相仿。
两座墓葬朝向相同,形制相近,距离接近,皆为楚国晚期产物,墓主人疑似一男一女。如此情况,难免让人猜测他们是否同为夫妻,共葬一地。
毕竟古代讲究合葬仪式。大家在古装小说、电视剧中经常见到类似情节:贫穷女子为了葬父,甚至在大街上乞讨卖身。
许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埋葬不过挖个坑,何须卖身?实则不然,古代土地皆有主,若无相应酬谢,谁会允许随意埋葬?
而这对墓主皆为楚国贵族,怎会不用自家土地安葬?两墓出土年代相近、距离接近,实难否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因此,专家推断这极有可能是一对夫妻墓。
在研究陪葬品时,发现两墓均出土了十个仿铜陶鼎。鼎在古代象征权威,周礼中天子拥有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两墓均有十个陶鼎,是否意味着墓主地位超过天子?显然不是。这是楚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礼制崩坏,楚国礼器多成双成对,十个陶鼎即五对,正好对应大夫级别的五鼎标准。
这进一步证明,两墓主人均为大夫阶层,且古代文化讲究夫贵妻荣,丈夫是大夫,妻子享有同等级的葬礼待遇。
从这角度看,夫妻墓的可能性愈加明显。
若为夫妻墓,问题又来了。丈夫战死沙场,三十多岁英年早逝,妻子为何35岁就早逝?且遗骸呈黑色,是否中毒殉葬?
带着这一疑问,考古人员展开了新一轮研究。
通过对女性遗骸的检测,发现其并非中毒身亡,黑色遗骸的成因另有解释。
前文提到,墓葬发掘时积水严重,陪葬品与遗骸被水长期浸泡。
作为战国时期古墓,历经两千多年,期间经历无数洪涝灾害。
棺椁渗水后,遗骸和陪葬品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遗骸呈现黑褐色。
因此,考古人员排除了女性墓主中毒身亡的可能。
同时,经过细致检查,未发现遗骸上有致命创伤,初步判定其很可能是自然死亡,而非殉葬。
此外,殉葬多为身份较低者为高者陪葬,而两墓的陪葬品丰厚,且女性墓主拥有一枚极为珍贵的六山铜镜。
虽然山字形铜镜在战国墓中常见,但六山铜镜数量稀少,代表极高身份地位。
出土的六山铜镜直径达27厘米,厚0.6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六山铜镜,凸显女性墓主尊贵身份。
女性墓主能拥有如此珍贵陪葬,男性墓主身份自然不凡。毕竟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来看,男性墓主除兵器外,还出土了大量生动逼真的人俑,女性墓葬则无此类人俑。
不过,打开内棺时却令人失望,M585墓主虽身份尊贵,棺内却空无一物,缺少任何陪葬品。
相反,女性墓主头枕玉璧,脚踏玉龙,腰间系满玉饰串,头戴玉簪玉花,展现出楚国贵族入殓时的盛装风采。
这使得专家大胆推断,女性墓主身份或许高于男性墓主。
当然,这也只是目前最合理的猜测,真实情况可能永远埋藏在历史深处。
两座墓葬虽然揭开了一部分谜团,但仍留有许多未解之谜。
一位是战国末期楚国高级将领,三十余岁战死沙场,首级被敌人夺去;另一位是同一时期楚国贵夫人,35岁早逝,身份尊贵。
这段故事虽富传奇色彩,却未能揭示更多细节,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谜团。
【参考文献】
- 六安战国双墓按原计划吊棺 棺椁边出现彩虹[OL].新浪新闻,2011-04-19
- 六安战国古墓初揭神秘面纱[OL].中安战线,2011-04-12
发布于:天津市众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