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讨论中,我简要分析了中世纪时期教权与皇权(或王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两者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历史中相互交织、此消彼长,共同塑造了一种教权与皇权并行的二元政治格局。
721年,法兰克宫廷中的“矮子”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夺取了王位,创建了加洛林王朝。作为回报,丕平将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教皇,成立了教皇国,这一事件被称为“丕平献土”。此举不仅加强了教皇的地位,还为丕平的加冕仪式提供了支持,使得教皇渐渐认为自己拥有废立国王的权力,从而为未来教权与王权的对抗埋下了伏笔。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皇冠戴在正在礼拜的查理曼头上,并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开创了由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也进一步巩固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自此之后,所有的欧洲皇帝都必须经过罗马教皇的加冕,才能被视为合法的统治者。
展开剩余80%然而,查理曼去世后,他的帝国被孙子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形成了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中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逐渐被东、西法兰克所吞并,最终促成了法兰西与德意志两大国的雏形。
961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帮助教皇摆脱当时罗马统治者贝伦加尔的控制后,得到了教皇的加冕,被称为“罗马帝国”皇帝。由此,形成了一项传统:德意志的国王必须前往意大利,由教皇为其加冕,才能正式成为罗马皇帝,否则只能算是国王。这一传统延续了好几代,包括奥托二世、奥托三世、亨利二世等。
尽管如此,在这段时期,教权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德意志国王时常派兵前往意大利,甚至废立教皇,教皇沦为德意志国王加冕的工具。亨利三世的在位期间,教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他曾在短时间内废黜三位教皇,并连续任命了三位教皇,实际上教皇成为了德皇的附庸。此外,亨利三世还掌握了德意志境内大主教的任命权,以此削弱各地方诸侯的权力。
虽然亨利三世极力掌控教会事务,但他同时也是克吕尼改革的坚定支持者。10至11世纪,克吕尼改革运动在西欧广泛展开,强调苦修禁欲并恢复天主教的纯洁性,最为显著的主张便是反对世俗统治者干预教会事务,特别是主教的任命权。克吕尼运动在德意志的兴起,为之后的主教叙任权之争以及后来的“卡诺莎之辱”埋下了伏笔。
1056年,亨利三世去世,年仅六岁的亨利四世继位,由其母艾格尼斯摄政。罗马教廷趁亨利四世年幼,在1059年颁布了教皇选举法,明确规定封建领主不得干预教皇的选举或任命红衣主教团的权力,从而标志着德皇与教皇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的争斗正式开始。
1075年,改革派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上任,并发布《教皇敕令》,宣称教皇是唯一有权任免主教和制定新法律的人,进一步强化了教会的权威。敕令中还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并指出“所有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这些话无疑给所有欧洲君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075年底,格列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总主教的任命,否则将受到教会的惩罚。然而亨利四世没有理会教皇的警告,继续委任米兰大主教,导致双方发生激烈冲突。
1076年,亨利四世召开了沃尔姆斯宗教会议,斥责格列高利七世,公开否认教皇的权威。教皇则在2月22日对亨利四世发布了“绝罚令”,宣布废除亨利四世的统治权,解除民众对他的效忠誓言。亨利四世一开始并未重视教皇的决定,但随着德意志国内诸侯的反叛,局势急转直下。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亨利四世被迫采取妥协态度。1077年,他带着妻儿冒着严寒前往教皇所在的卡诺莎,亲自恳求撤销对他的“绝罚令”。经过长时间的跋涉,亨利四世终于到达卡诺莎城堡,并赤足站在城堡外,向教皇忏悔。
尽管教皇最初拒绝开门,亨利四世依然在雪地中坚持了三天三夜,最终教皇终于同意接见他。亨利四世在教皇面前跪地忏悔,承认过错,并誓言服从教皇。教皇最终决定赦免他,撤销对他的逐出教会的命令。
“卡诺莎之辱”标志着教权与皇权的力量天平发生了明显的逆转,教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教皇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尽管这次屈辱使亨利四世在短期内失去了面子,但他随后凭借民众与教士的支持,稳定了局势并逐步恢复了德意志的稳定。
为了回应“卡诺莎之辱”,亨利四世威胁教皇,要求他发布“绝罚令”驱逐鲁道夫,否则将支持另立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愤怒至极,再次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然而,在1080年,叛军领袖鲁道夫战死,亨利四世平定了叛乱,并于1084年攻占罗马城,废黜了格列高利七世,任命克雷芒三世为新教皇,并在新教皇的加冕下成为新的罗马帝国皇帝,最终洗刷了“卡诺莎之辱”。
不过,距此不到百年,德国的另一位皇帝——腓特烈一世也上演了另一场“卡诺莎之辱”。1152年,腓特烈一世继位后,继续推行入侵意大利、控制教皇的政策。1154年,他受邀帮助教皇平定意大利叛乱。可在为腓特烈加冕时,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坚持要求腓特烈按照传统为教皇牵马扶蹬。腓特烈一世大怒,将加冕典礼变成了血腥的屠宰场,近千名教士死于非命。最终,阿德里安四世在恐惧中为腓特烈加冕。
尽管腓特烈一世随后发动了五次入侵意大利,试图制霸教会,最终却屡次失败。1177年,他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订《威尼斯和约》,同意归还教产,不再干预教会事务,并在此契约的背景下,腓特烈一世再次亲吻教皇的脚,重演“卡诺莎之辱”。
腓特烈一世去世后,德意志皇帝的权力逐渐被削弱。1356年,查理四世通过《金玺诏书》实行七大选侯制度,极大削弱了皇帝的权威,加速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随着英法等国逐步形成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曾经的强大帝国逐渐沦为一个松散的诸侯联盟,其综合国力急剧下降,民众在教会的压榨下苦不堪言,后果远超亨利四世与腓特烈一世的“卡诺莎之辱”。
发布于:天津市众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